在儀式實踐中的道教藝術 「畫中仙界」討論生命教育的意義

在道教的宗教藝術中,以道壇畫(或道場畫)為主的民間藝術,有別於宮廷畫或畫院之作,是真正使用於道壇的藝術,多出自民間畫師之手,國科會補助人文沙龍計畫「畫中仙界」深入討論在道教藝術的發展與內涵。

由於道教藝術的研究成果遠不及佛教藝術,其原因複雜難以定論,但道教在漢人社會的存在乃是事實,因此在研究道教史、道教文化之初,需要有計劃進行搜購,透過收購而搜集,經過多年累積的一定數量,在中研院中國文哲所、世界宗教博物館及鄭成功文物館等舉辦公開展覽,也出版多種畫册,彌補道教藝術的空白。

在國科會補助人文沙龍計畫「畫中仙界」中討論兩個主題,一是「十王圖」,配合救苦天尊圖,既與佛教的十王圖有密切關係,也是韓國「與神同行」的取材由來,配合圖像進行解釋,由此理解漢人社會的死亡觀與拯救說,作為比較不同宗教的基礎,也就是漢人宗的祈福觀,主要是斗姆天尊與北斗(九皇)與南斗星君,從星辰信仰的存在,自古迄今仍存在禳星、禮斗的信仰習俗,諸如《三國演義》中孔明的禮拜星辰祈求延壽。

此外,透過「中天禮斗圖」,解釋漢人社會的生命觀,認為消災解厄、祈福求祥即可改變命運,此一信仰習俗至今仍是民眾的日用行事,並未因為科技發達而消失,就像算命之術至今猶存。 道教藝術主要透過儀式實踐,加上宮廷畫錄不著錄,而公家機關也未收藏,僅能透過展覽、出版,配合道教文化史研究,以經典、文獻配合圖像的跨領域研究,透過媒介轉譯而探索其秘,由於生存與秩序,是透過信仰、宗教而存在,更能進一步協助思考生命教育的意義,「畫中仙界」討論的主題,值得一同思考,可上國科會人文沙龍計畫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觀賞唷!

國科會補助人文沙龍計畫「畫中仙界」討論深入民眾生活的道教藝術。(取材自國科會人文沙龍計畫網站)

國科會補助人文沙龍計畫「畫中仙界」討論深入民眾生活的道教藝術。(取材自國科會人文沙龍計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