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的關渡宮,俗稱關渡媽祖宮、關渡天后宮、關渡媽,主祀天上聖母媽祖,至今已有超過300年歷史,是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更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合稱「臺灣三大媽祖廟」。
根據《諸羅縣志》記載,關渡宮創於康熙51年(西元1712年),當時關渡宮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關渡」是由凱達格蘭族語「Kantou」而來,西班牙文獻中則記為「Casidor」,也因發音語系不同,常見有「甘答」、「干豆」、「干荳」等別稱,日治時代一度稱為「江頭」,光復後則為「關渡」,創建時稱「天妃廟」,後經重建,當時的諸羅知縣題名為「靈山廟」。
關渡宮佛道兼容,至乾隆《臺灣府誌》始出現「關渡」;日治時代一度改稱為「江頭」,但是光復後又恢復成「關渡」,並沿用至今,因此信徒便有「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諺語流傳。
關渡宮媽祖殿供奉主神天上聖母媽祖,是觀音殿供奉觀音佛祖,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此外,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東華帝君及瑤池金母,財神洞供奉五路財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古佛洞供奉主神千手觀音、四大金鋼和二十八部眾,還有延平郡王三將軍殿,奉祀延平郡王民族英雄鄭成功及其3位部將,藥師佛殿供奉藥師琉璃佛及十八羅漢,廣渡寺供奉地藏王菩薩。
北臺灣各地都有迎請關渡媽祖做客的習俗與傳統,活動也有擴展至中南部,而民間也相傳以開基大媽與開基軟身二媽最為靈驗,更是各地信徒主要迎請巡莊遶境的神像,位於淡水河、基隆河匯流處的關渡宮依山傍水,附近不僅有紅樹林及水鳥保護區,可供休閒賞鳥,更可遠眺關渡大橋及淡水河出海口,深受民眾喜愛。
.png)
關渡宮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座落位置依山傍水,可遠眺關渡平原。(取材自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