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成宮金面二媽 從臺北城「流浪到三芝」

原來在臺北228和平紀念公園內臺灣博物館後的台北天后宮,是一座已經消失的廟宇,而廟宇中的媽祖就此「流浪到三芝」,這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呢?

光緒年間,臺北府城建城後,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府後街(今館前路)興建天后宮,供奉官祀金面媽祖廟,耗時多年的天后宮廟宇恢弘,金碧輝煌,並與文廟(舊址於北一女)、武廟(舊址於高等法院)合稱臺北府城3大廟,當時每逢初一、十五,清朝文武官員都需入廟參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進入日治時代後,總督府實施「巿區改正」,首先拆除西門(寶成門)及臺北城牆,並拆除3座大廟,興建北一女、高等法院及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當時選料考究天后宮之石材多被日本人移置於臺北賓館庭園及臺大醫學院,散落在今228公園內的遺構僅有石柱珠,當時的三芝街長至臺北廳開會時發現蒙塵的金面二媽及千里眼、順風耳等配祀神像,於是經同意後,迎回金面二媽,安奉於三芝埔頭街媽祖廟,也就是三芝福成宮,又稱小基隆福成宮。

被迎往三芝的媽祖稱為「二媽」,是高180公分的軟身神像,金色的面部雕工細膩,而臺北天后宮的「大媽」據傳被帶往湖南後下落不明,而今媽祖到了三芝被稱為「埔頭媽祖」、「金面媽祖」,離開台北後,成為三芝地區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5月會舉行遶境活動,也被稱為「三芝大拜拜」,在先前為慶祝臺北建城120周年,曾恭請當時金面媽祖神像回臺北城,並舉辦「北臺灣媽祖文化節」,有機會到三芝福成宮時,別忘了看看這尊從臺北移居到三芝的媽祖唷。

三芝福成宮金面二媽傳承著臺北城發展的故事。(取材自小基隆福成宮金面媽祖FB)

三芝福成宮金面二媽傳承著臺北城發展的故事。(取材自小基隆福成宮金面媽祖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