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信仰起源於印度,其漢語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觀察自在」,被稱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在民間信仰中也常被尊稱為「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
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相當特別,源於印度的佛教菩薩,在不少道教廟宇中都能看見,更有些宮廟以他為主祀神明,信仰可說是跨越民族和宗教的藩籬,在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提到,無盡意菩薩曾問佛為何觀世音菩薩名觀世音,佛回答說,是因為當無量眾生受到種種苦惱時,只要稱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能即時觀其音聲,使他們解脫苦厄,因此,觀音大慈大悲的的形象深入民心,相信觀音能夠有求必應。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與道教不斷有著正統之爭,因為不同朝代,宗教的力量也有不同的分布,卻也在這過程中彼此融合,對於民眾而言,界線卻不明顯,總的來說,觀世音菩薩深受中國人熱愛的神祇,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觀音也就跨越了宗教與民族的藩籬,演變成佛、道兩棲的情況。
.jpg)
基隆中正公園廣場高達22.5公尺的白色觀音大士像,為基隆市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取材自基隆市信義區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