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人獨特信仰 義民祭展現忠義精神

義民祭,又稱義民節,是臺灣客家族群重要的民俗節慶,主要是為了紀念在清朝協助官府平定民變,保衛鄉土而犧牲的客家先烈,義民節傳統的祭典儀式包括起燈篙、放水燈、挑擔、黑令旗回娘家、大士爺等,由新竹、桃園地區的15大庄輪值主普舉辦,迄今超過200多年歷史,每年農曆7月20日舉行隆重的祭典,表達對義民爺的敬意,並融合中元普渡的儀式,超渡孤魂。

清代乾隆年間遭逢林爽文事件,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地區)林先坤公因率子弟兵丁防禦,奮勇抗敵,征戰中,犧牲成仁義民軍先烈達200餘人,獲乾隆特頒親筆「褒忠」敕旨,以為獎勵,之後地方仕紳倡議建廟崇祀,以慰先烈在天之靈。

而義民祭的儀式延續成為臺灣客家人獨特信仰,也讓義民爺成為標準的臺灣地方神明,也因義民節於農曆7月間,常與鬼月中元祭典一起舉行,結合了中元節普渡眾生的悲天憫人情懷,也融合尊祭保衛鄉土犧牲生命英靈的神聖意義,也就衍伸成每年7樂全臺各地的義民廟的義民祭活動。

而新埔義民廟是全國各地義民廟的本廟,代表著客家的信仰中心,每年新埔義民廟所舉辦的義民祭,全臺各地的義民分廟會齊聚回娘家,在祭祀活動中傳承義民爺的忠義精神。

每年農曆7月各地舉辦的義民祭充分展現忠義精神。(取材自文化部網站)

每年農曆7月各地舉辦的義民祭充分展現忠義精神。(取材自文化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