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風神廟,是臺灣現存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府城7寺8廟之一,主祀風神,尊稱為「五行主宰風神爺」,並祀有水神、火神之神像,原先陪祀知府蔣元樞,因神像失竊,改祀福德正神,並陪祀觀音佛祖,此外,廟殿兩側立有雷公與電母神像,充分展現風神爺掌管天文氣候之職能。
風神廟創建時位於五條港「南河港」邊,是清廷早期渡海來臺的官員入府城的門戶,清乾隆年間建立風神廟,希望風神保佑海象平穩,讓旅臺人士一路平安,清乾隆年間創建的風神廟原為四進建築,包括大門、官廳、風神殿、大士殿,並將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至到此處,之後經過數次整修,知府蔣元樞還在廟宇東側建置公館讓來臺的官員暫居,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將所有的殿舍及公館拆毀,神像被移至官廳,後又經過士紳集資在原官廳地點重建,成為如今的風神廟。
風神廟如今為面寬僅五開間之三合院格局,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特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重新設置風神廟的照明系統,並請藝術家進行牆面彩繪,以「光之廟宇」的概念點亮百年古廟,成為臺南市夜間的相當值得一訪的廟宇。

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風神廟,廟內照明相當有特色。(取材自光之廟宇風神廟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