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廟會的文武陣頭中常可以看到「宋江陣」,而這個陣頭的起源是什麼?又有哪些不同呢?
「宋江陣」的起源說法眾多,較為普遍是源自水滸傳少林武學實拳派中的一支,也有說法是源自鄭成功藤牌兵,而學界多認為是源自戚繼光的「鴛鴦陣」,名稱則以水滸傳中108人神化,故名「宋江陣」,因認為有著36天罡72地煞的驅邪保安功能,也能強化陣頭正統性及宗教意義,清治時期除了練武強身之外,一部分是庄頭的自衛組織,也成為迎神賽會的陣頭。
而每次登場時的人數不拘,多以36、72人為組合,多者可至108人,往往是廟會中是表演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團體,臺灣的宋江陣多出現在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被當成神明座前護衛團,可除厄驅煞,是各香科及廟中最具代表性的陣頭之一。
以高雄市內門區而言,有54民俗藝陣,其中更有18個宋江陣,因此當地也有「宋江陣的故鄉」,而著名的西港香則以「腳巾分派」,根據因師承、血緣、交陪等結盟,分有紅腳巾、黃腳巾、青腳巾、藍腳巾和綠腳巾等5種,後面3色又統稱為「青腳巾系統」,其中以腳巾的顏色有區分敵我,同腳巾者碰頭時可見到「恰陣」,而不同腳巾者不可任意「恰陣」,而隨著時代演變,這樣的情況也有所淡化。而屏東縣東港鎮的東港下頭角宋江陣,不僅有百年歷史,也是少數「開面」的宋江陣,奉受溫府千歲聖諭,再迎王期間擔任護衛千歲爺的重要任務。
而陣頭的陣型走位,其中多以「太極圖」為基礎,其中包括有龍吐耳、開四城門、走蛇泅、跳中尊、開斧、蛇脫殼、田螺陣、雙套、連環套、蜈蚣陣、排城、破城、跳城、交五花、四梅花、八卦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整陣型,最為知名的是「八卦陣」,參與廟會時,有機會可以仔細觀察。

東港下頭角宋江陣是「開面」宋江陣,千歲爺遶境結束要入王府安座時,由他們排班廣場兩旁,在隊伍可看見顯眼的「溫」字旗。(取材自東港東隆宮國定民俗東港迎王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