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素養導向課程與宗教人文教育結合,南華大學於日前舉辦「罪與慈:道教論道的化解之道」專題講座,由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助理教授羅涼萍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李豐楙進行專題演講,吸引校內師生以及校外的地方宮廟之信眾踴躍參與,活動現場互動相當熱絡、座無虛席。
李豐楙院士以長年對於道教研究的成果,深入剖析「罪」與「慈」在道教中的教義演變與倫理內涵。他指出,道教慈悲精神強調「潤下」、「不爭」,透過「願慈」、「財慈」、「法慈」等三種功德實踐方式,呈現出道教在宗教哲學與社會實踐中的獨特價值,此外更結合《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等道教經典,闡述戒律如何從行為規範轉化為具有救贖意涵的「罪目」觀念。
本次活動邀請地方宮廟人士一同參與,包括嘉義市大天宮、雲林北港武德宮、番路金龍水輪太子殿、嘉義慈龍宮、五王聖德宮、雲林道旨聖天府、高雄九天聖玄宮以及彰化天師府等廟宇代表,參與者皆表示獲益良多,現場聽眾也參與互動提問,包括道教與儒釋慈悲觀的異同、罪與功德的交錯象徵等議題,引起熱烈迴響,透過活動成功搭建學術與信仰的橋樑,使宗教教育不再只是理論探討,更是生命實踐的具體表現。

南華大學「罪與慈:道教論道的化解之道」講座深化對宗教文化與倫理實踐的理解。(取材自南華大學 Nanhua University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