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與「道」國際研討會 深入探討「道」之歷史背景

「神」與「道」國際研討會日前圓滿落幕,3日會期中,來自海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齊聚,並有200多人次的與會者踴躍報名,透過跨宗教與跨文化的深度對話帶來思辨啟發與交流。

在本次研討會中,主題聚焦於探尋及追溯「道」的歷史背景與發展,「道」自公元前4世紀興起,以「老、莊」為核心思想,隨著時序推進,「道」逐漸開始宗教化,並發展出神明體系(如三清、玉皇、太上老君)及修煉實踐(內丹、符籙、煉氣、戒律),成為民間信仰不可或缺的「道教」信仰,與其他宗教分庭抗體,而「道學」一詞原本也泛指研究「道」的學問,但宋代出現了儒家的理學家(如程朱理學),強調「道統」、「天理」、「性理」。以梳理西方傳教士與漢學家如何翻譯並詮釋《道德經》中「道」的核心概念,並進一步分析以「夷希微」為代表的由「道」入「名」的詮釋轉折做為結尾,臺灣北部正一派大道士朱堃燦道長也現身會場,跟所有與會者分享他成為道長的心路歷程與道業養成。

本次「研討會共發表20篇論文,不僅有嘗試以基督宗教神學來詮釋與理解中國「道學」及「道教」的觀念,呈現出多種形式的文化翻譯成果與宗教思想,此外猶太教、教父學及《舊約聖經》專家學者亦從各自視角出發,討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環境下,翻譯與解釋「神(God)」一詞所面臨的挑戰。

透過神父及學者們在開啟宗教對話的新視野,來自各方學者及與會者的深入交流,未來將持續拓展更為多元的學術對話與思想連結。(取材自耶穌會中華省網站)

透過神父及學者們在開啟宗教對話的新視野,來自各方學者及與會者的深入交流,未來將持續拓展更為多元的學術對話與思想連結。(取材自耶穌會中華省網站)